二氯乙烷职业中毒临床特点

2016-06-17
二氯乙烷(Dichloroethane,DCE)是卤代烃类化合物,有两种异构体:1,2—二氯乙烷为对称异构体,1,1—二氯乙烷为不对称异构体,二者均为无色、易挥发、具有氯仿气味的油状液体。其中1,2—二氯乙烷属高毒物质,易挥发,易引起中毒。二氯乙烷作为工业上广泛使用的有机溶剂,有一百多年的使用历史,主要用作化学合成的原料、工业溶剂、脱脂剂、金属清洗剂和粘合剂等。由于使用广泛,有关二氯乙烷中毒的报道亦比较多见,1992年前有关报道职业性DCE中毒多为急性中毒,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障碍、胃肠不适、皮肤粘膜刺激和肝肾损害。近十几年来,国内曾发生多起严重的亚急性二氯乙烷职业中毒事故,且以中毒性脑病为主要表现。结合我所收治的2起事故病例,对亚急性二氯乙烷中毒的临床特点、发生条件和救治措施做一总结。
1.临床特点
总结国内报告的病例,亚急性DCE中毒有以下临床特点:(1)潜伏期较长,多在接触DCE后十几天或几十天后发病;(2)多呈散发性发病,同工种少数发病,同一天多人发病者少见;(3)起病隐匿,病程可反复,病情可突然恶化。广东观察到2例患者住院治疗10天左右,颅压增高症状基本消失,出院后第2天突然死亡;(4)临床表现以中毒性脑病为主,重度中毒出现颅压增高和脑水肿等全脑性损害症状,如头痛、恶心、呕吐、烦躁不安、意识模糊、抽搐、昏迷等,后期可出现共济失调、肌张力降低、步态异常、构音困难、震颤等小脑症状和肌阵挛。轻度中毒主要为中枢神经麻醉的表现,如头晕、头痛、乏力、步态蹒跚、嗜睡、意识模糊、朦胧或一过性晕厥,可有恶心、呕吐等。肝、肾损害及肺水肿极为少见。部分病例即使有肝、肾损害,但表现不严重,预后也好;(5)死亡多因脑水肿并发脑疝。后遗症主要为中毒性小脑损害和肌阵挛。我所收治的3例患者接触DCE16~18d后出现恶心、呕吐、神智恍惚等症状; 1例重度患者发病5h后突然出现抽搐、昏迷,发病第6d意识恢复后出现小脑功能障碍和肌阵挛;3例临床表现以脑病为主,无明显肝、肾、肺脏器损害;第1起事故同工种20余人,仅2人发生中毒。第2起事故同工种10余人,仅1人发生中毒。
2.发病条件
亚急性DCE中毒有共同的发病条件,多为连续长时间加班且有一定的接触浓度。中毒事故都发生在车间通风不良、无机械通风或遇特殊的气象条件如寒冷、阴雨等。我所收治的3例患者虽为室外作业,但在7、8月份炎热的夏季发生,且每天工作11~13h。因此,高气温条件下连续长时间工作亦是导致中毒事故发生的原因。
3.救治体会
亚急性DCE中毒目前无特殊的解毒药,治疗上给予对症和支持治疗,重度患者以防治“脑水肿”为重点,保护肝、肾等重要脏器功能。治疗上强调“早期发现、密切观察、及时处理、防止反复”的原则。(1)阻止毒物继续吸收。对职业中毒者应迅速脱离中毒现场,及时更换被污染的衣物,并用清水冲洗污染的皮肤,注意静卧保暖,并及时转至专科医院救治。转运途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,出现生命体征异常及时给予针对性治疗。(2)积极防治脑水肿。对有昏迷、抽搐等颅压增高患者及时应用甘露醇、速尿及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脱水治疗。边用药、边观察,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剂量及时间。恰当的脱水治疗是控制病情及防止恶化、反复的重要措施。发病早期可应用20%甘露醇125-250ml和速尿针20-40mg,每4-6h交替使用,同时加用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10-20mg或早基强的松龙40-80mg。脱水治疗期间,注意保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,保证机体有效的血容量,并根据病情调整甘露醇及速尿的剂量及用药时间。合并肾功能损害的患者,考虑到甘露醇的肾毒性,可应用甘油果糖250ml,静滴。在治疗脑水肿的同时,应兼顾脑功能恢复治疗,可应用脑苷肌肽、ATP、COA、1,6-FDP、脑复康等药物,对有意识障碍、抽搐的患者,可加用催醒剂纳洛酮等药物。
4.预防措施
根据DCE中毒的发病条件,为避免中毒事故的发生,可采取以下预防措施:(1)及早发现毒物;(2)使用无毒、低毒的替代品;(3)对生产环境的毒物浓度进行日常监测,及时了解毒物浓度的变化;(4)严禁在高温作业下进行生产,加强生产环境的有效通风,降低毒物浓度;(5)禁止连续长时间的加班工作;(6)加强个人防护。(7)接触DCE出现不适反应者应及时脱离观察。